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产品
文章
搜索
名称
描述
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
乃苏颇研究中心网站
管理登录
首页
支系概况
学术研究
教育扶贫
彝风彝俗
研究中心
红彝文化
聚焦彝人
聚焦彝人文章详情
秀美彝山
Article details
文章详情
引导页
>>
红彝文艺
>>
文学
>>
我与“师召”的情缘
当前位置:
创业之星
传承基地
研究中心
中心动态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主任简介
顾问风采
研究员风采
研究成果
红彝文化
毕摩文化
服饰文化
丧葬文化
酒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礼仪
红彝文艺
文学
音乐
红彝山歌类别
红彝山歌视频
民间歌手传承人
传统乐器
传统乐器传承人
红彝风俗
传统节日
风俗习性
红彝婚俗
秀美彝山
武定县
猫街镇
白路乡
禄丰县
高峰乡
中村乡
一平浪镇
和平镇
元谋县
扶贫教育
公益活动
彝山教育
扶贫开发
红彝图库
服饰
摄影
节庆
习俗
乡村
聚焦彝人
4
留言标题
留言内容
提交
我与“师召”的情缘
来源:
|
作者:
李浩忠
|
发布时间:
2021-01-31
|
256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与“师召”的情缘
李浩忠
2020-07-26
题记:“师召”(彝语发音),是一个红彝族村寨,又叫“大龙潭”,外婆她们的村子,也是母亲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
这些年,为了自身能够饱肚,也为着那心里时而起伏的想望,些许的不甘心,常年在外浑噩的奔忙着,回家的次数就少了,还很匆忙。去外婆家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上高中那会儿已经间断了好几年,后面总算续上了,那也就是一年一次了。
最近一次去外婆家是一月前,那会儿刚外出培训结束,想着归家几日,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不料刚到家,就得知外公已一个礼拜卧床不起了,水米不进,连日输液不见好转。母亲闻讯已去探望守护,家中异常冷清,年过九旬的爷爷奶奶还在等着父亲回来吃饭。本想在家多陪几天老人,但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忧虑。第二天我早早地到了外婆家,一进门远远就看见外公木讷地躺在火塘边,满身的炭灰,活像刚从火灰里刨出的“洋芋坨坨”。
我轻喊了他几声,外公只是瞅了我一眼,并不答话。我又递给他一支香烟,他还是不应。老家有种说法:“当一个喜好香烟的男人因身体原因,不想再抽烟的时候,那说明这个人可能就不行了”。想到种种,我就跟县里的医生咨询了病情,又跟家里的舅舅商定准备送去就医。一切安排妥当后我就要匆匆返家去收拾行李,出门前外婆躬着九十度的腰,小步跟来要送我,无意间又看到那被雨水冲涮得坑洼的墙壁,还有稀稀落落的瓦片,心里诸多悲凉,我感觉好像已经很久没来过这里了。
在县医院陪护了小半月,想起了很多在外婆家的记忆。去外婆家的路并不算远,大概也就是四公里多点,那是一个叫“师召”(彝语地名)的小村子,又叫大龙潭,隶属于武定县白路乡岔河村委会,有十户左右的人家。是个绿树环绕,清幽宁静的处所,晨鸡报晓,炊烟缭绕着古木,农舍掩映在丛林中,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美中不足的就是缺水源,真不知大龙潭这个汉语名字是从何而来的?
只记得去时要经过弯弯的山路,深深的箐谷,起伏的斜岭。时而平走,时而下谷,时而上坡。这个记忆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开始的,那时的路已太多变化。出门后通常是顺着村底的河边走的,那是母亲常带着我走的一条捷径,说是捷径,其实荆棘丛生,还有烂泥。有时会去老者格村子采购些糖果,烟酒等物品,算是探亲的礼物了。老者格村对面的山路,有在悬崖峭壁上蜿蜒通行的旧公路,还有当地村民放羊的小道,走在那山道上,身影被夕阳拖得老长。我们就在小路上彳亍前行着,一路上遇到不少牧归的人,很多还是热情地跟我们打了招呼,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叮叮当当的牧铃声一直顺着山路,传回到了村子。
到了外婆家,常还有一缕夕阳,透过门外那几棵桉树的枝条,在簌簌的晚风中跳跃闪躲,像极了我小时候的脾气。她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吧,一路的陪伴,相送,直至门口才离去。
村子不大,但都是亲戚,去过好多家蹭过饭,只是记不太清了。唯一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村子里的柿子树很多,家家都有,一到寒冬腊月,那柿子树就褪去了绿衣,赤裸着黄溜溜的果实,挂满门前屋后。外婆总会提前采摘一些较熟了的柿子回来,放在土罐或箱子里,事先铺好干草,洒上少量白酒,分层重叠摆放,直至放满,最后还用破棉絮封住入口。他们说这叫“捂柿子”,不捂是不会熟的,那是老品种了。果然,不出几天,那捂熟了的柿子甜得像蜜,软得像泥。
听说,外公年轻时还是这个小村子的生产队长,组织村民在田间地头栽种、嫁接了不少的果树,有火把梨、大黄梨、甜梨、李子、桃子等,后来实行包产到户,外公家自然是分到了不少果树,还有后来外公自己栽种的。一到夏末秋初,那埂子上处处都挂满熟透了的果子,这成了临近几个村子所没有的亮丽风景线,也是我儿时甜蜜的回忆。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并不好,到果子熟了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回去背些果子来给我们解解馋,包括那还没熟透的柿子,也成了我每年的期待。再后来,我还牵上我家的骡子贪婪地去驮了一垛,那红透了的火把梨,甜得发腻的大黄梨整整摆满了一屋。
记得是四五月间,村里的麦子熟了,黄灿灿的一片,还有那熟得快要绽开了的豌豆、扁豆,大人们在忙着收割,我则背着一壶水在树下纳凉“看热闹”。村子里的孩子则在一旁追逐、嬉闹,挖水沟玩。有些孩子掐来几根麦杆,撇开一端成絮状,将豌豆粒放在端口吹气,没想到豌豆粒在端口急速打转却没有被吹走,当时感到非常神奇,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那是个关于流体压强的问题。
还听过外公讲的抗匪故事,那时候他还没出生,约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奋高谷”(彝语地名)一带的山民结寨为匪,后被驱散,现在村民是重新迁入,他们经常来“阿三谷”、“洒胶泥”、“师召”(彝语地名)等几个村寨劫掠,凡遇到荒年更是频繁。有一次“奋高谷”的十多个土匪就来到外婆她们村抢劫,还好事先得到了消息,村民们聚集躲在了一个大院子,将自家财物藏好。当时村子周围是建有堡垒的,但村子人口少就固守在那个大院落里,土匪们发现了这一情况,只是他们也不敢轻易冲进来,因为村里人远比他们多。还好,那时村民手里有几把打猎用的火药枪,会打枪的村民就把枪口从墙洞伸了进去瞄准,准备让土匪尝尝这猎枪的厉害。
果然,一个身材比较高大的土匪正好经过那墙洞前,“嘣”的一枪,那个土匪满地打滚,血肉模糊,其余匪众四散奔逃,受伤的匪徒拖着瘸腿消失在了树丛中。村里人就顺着那个血迹在山箐中找到了他,村民愤怒中将那土匪给打死了,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村里人都觉得那个山谷很阴森,一个人还不敢去那儿捡柴放牧。
虽说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匪徒,但始终是一条人命。红色彝人对于强盗匪徒是非常憎恶的,祖祖辈辈教育子女都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不能偷盗,宁可饿死,也不可越雷池一步。曾听说上几代村里出了偷盗的少年,让父亲给活活打死了。被打死的土匪听说还是个小头目,这事儿被土匪头子知道后,就带着很多土匪前来报复,他们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还打伤了好几个村民,僵持了好久,后面双方只能做出让步,让村民负责赔偿。听说村民为了消灾免祸,赔给了土匪很多牛羊、粮食,方才作罢!也听说以前有村民为了抗匪,献出了生命,不知真假。
外公在当地是众人知晓的老草医,许多临近村民会经常来找他寻医问药,他也乐而助之。有几次跟他去放牛,他教了我很多草药的种类,功效,药理,而今记得的不多了。外公还跟我说了当地的山川地理,村寨名称,亲戚住所。他说过的那些亲戚好像去过好几家,有“洒胶泥”的,“石膏箐”的,可能还是在襁褓中的时候,没清晰的印象了。他也喜欢讲电影里的故事,都是些抗日及解放战争时的事儿。外公年轻时还帮人阉鸡、养蜜蜂,也教过我,他还是个木匠,年轻时经常做凳子去卖,或换粮食,经久耐用,村里人管这种凳子叫“椅子板凳”,现在家里有些老旧凳子就是外公拿给我们用的,确实牢固实用,坐上去舒服,也不容易累。
外婆的话并不多,是个慈祥善良,老实憨厚的农村老人,吃得苦又能忍。上了年纪后两个老人的腰躬得厉害,都快要弯成九十度了。但体弱的外婆一直还在操持着家务,喂养家里的牲畜,帮舅舅减轻了不少的负担。每次给她些东西或衣物,她总是要再三推辞,偏要塞一点自己的东西作为回报才作罢。她总是怕我们孙子回去时因条件差,住得不习惯,不让插手厨房里的那些活。
外婆家算是个大院落,子女很多,以前每次回去都很热闹。后来几个姨妈外嫁,舅舅几个有的自立门户,有的远赘他乡,回来常聚的日子就少了。这几年国家大力扶贫,给他们在垭口上盖了新房,但老人却固守着破旧的家园,不肯入住,难舍那个寄托情感的地方。岁月流逝,我也早已长大成年,而他们的容颜也随着那衰朽的房屋,衰败的果树,被雨水冲涮得坑洼塌陷的土墙,在时光、风雨中变得羸弱,沧桑,褶皱。而今,村子不再热闹,果树多数已衰败。鸟大离巢,儿孙大了要离家,或许这是世代不变的情结,也是时代特写下的情景。人老话多,树老根多,但老人总会包容孩子,理解孩子,将孤独当成了常态,将话语,将唠叨在内心重复了千百遍,只是不知孩子们是否倾听了?
听闻外公再次入院了,我远在他乡,鞭长莫及,家中爷爷奶奶已年逾九十,多有疾患,需要看护照料,父母抽不开身。他的几个儿女有的残疾了,有的在省外,有些为生活奔忙,很少联系。还好有一个舅舅在旁陪伴照料着,临近亲戚也时常帮忙照顾,也算老有所依了吧!我在他乡也只能遥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幸福安乐!
图文来源:纳苏阿勇美篇/2020年7月15日
图文编辑:纳苏阿勇
上一篇:
家乡二十四节气农谚部分彝语释析
下一篇:
“六月六彝族情人节”来啦,今年有这些变化!
No records
联系邮箱
您的城市
*
您的姓名
您的年龄
*
联系手机
*
参观时间
*
知晓渠道
*
---
---
百度
介绍
广告
立即提交
联系我们
391645731@qq.com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