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乃苏颇研究中心网站

管理登录
Article details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
  • 留言标题
  • 留言内容
提交
彝家五月人倍忙
来源: | 作者:李浩忠 | 发布时间: 2021-01-26 | 1938 次浏览 | 分享到:
彝家五月人倍忙 

    五月的气温是燥热的,午后的大地就像被大蒸笼罩住了一般,每年几乎如此,这时也是农家人一年最繁忙的时候。人们说这时候是“三夏”大忙时节,所谓“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夏耕”。何谓大忙呢?就是说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要有序地完成这三大任务,这可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呢。
    随着五月的到来,想着家乡又是一片忙碌的情景了吧!记忆中,初夏的雨格外清凉,湛蓝的天空清澈深邃,明媚的阳光灿烂如金。蓝天下,风吹麦浪,远山浅淡,近水清碧,绿油油的秧苗苍翠欲滴,潺潺的山泉浇灌了水田,人欢牛忙,汗水湿透了大人的衣背,泥水“坠”下了卷起的裤脚,“咕咚,咕咚”的蹚水声来回往复,好一派繁忙的景象。还有那割麦或插秧的妇女们,总要站成一排,方便齐头并进——“唠嗑子”,还不时传出阵阵的欢声笑语。
    彝家人热情淳朴,善良大方,农忙时村里的亲朋好友总乐于互帮互助。他们会自发组成一支十多人的收耕大军,今天帮我家,明天帮你家,后天帮他家,流动作战,没过几天大家的“夏收、夏种、夏耕”战斗就基本胜利完成了,可以着手准备进行下一轮的任务了。比如,除草、施肥、灌溉等工作。
    要说那会儿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插秧这件事儿,为什么呢?因为插秧不仅有乐趣,还可以去吃晌午,因此小时候常尾随着母亲去别人家帮忙插秧。说是去帮忙插秧,其实也就是跟别的小朋友在田埂边玩,或者是去河沟里捉鱼摸虾,玩水去了。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叫去一起吃晌午,这是难得的福利。吃惯了自家的饭菜,偶尔吃点别人家的饭菜还是很有味道的。有大白馒头,红豆腌菜,煮老腊肉,水闷蚕豆等等伙食,是主人家专门准备用来犒劳来帮忙的人的,至今想起仍让人十分怀念,垂涎三尺。吃晌午的时候要是馒头的色泽,味道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垂涎欲滴的话,主人家总会谦虚地说道原因,自嘲一下并嘿嘿一笑又寒暄一番。红色彝人就是这么的谦虚又豁达。
    要说去蹭饭吃,对于红色彝人来说是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儿,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是骨子里就流淌下来的一种血液。等到又年长了几岁的时候,每次跟着妈妈去别人家帮忙插秧,心里总是想着去帮忙一下,可不我就偷偷的站到了人群中间,但是秧苗不是没插稳就是给插歪了,有时候会被旁边的婶婶们调侃一番,不由得脸就红了。好嘛,我干不了这活我就干别的,但是秧苗我又背不动,那就拔秧吧。可是那秧苗却又被我扯断了,根落在了泥里,惨了,这不是搞破坏了嘛!
    最后,我就拿着簸箕去田里捞漂浮物了,要是漂浮太多太厚的话会把秧苗压进水里,这也是对主人家的一种帮助吧,可以稍稍满足一下心理上的歉疚。不过有时候一个倒栽葱就会摔趴在水田里,弄得面目全非满身泥,或是被田里的刺扎到了脚,偶尔还看到了在水里游的小水蛇,这时就马上会撕心裂肺地嚎哭了起来,瞬间把那满脸的嬉笑也给撕破了,让那些大人们又惊又笑。哈哈,弄出笑话了吧,小时候就是这么的调皮。要说这劳作一般男女会做个分工,像插秧、割麦这些活儿一般是由妇女来做,像背麦子、背秧这些比较沉重的体力活就是男人们的事儿了。所以,插秧的时候一般都是妇女去帮忙,通常只有男主人在一旁帮忙拔秧、背秧,这只是日久形成的不成文的分工方式而已。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很多地方都实现了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一些地方逐渐没用牛耕了。不过有些半山区还沿袭着原来的耕作方式,一村人相互帮忙拔秧、插秧、收割,场面温馨热闹。而像我的家乡,由于山高坡陡,田地开垦在山涧间,引水灌溉困难,产量低路程远,且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所以这几年已经没人种水稻了。虽然在我们那纯朴的村寨里,农忙的时候大家依旧会相互帮忙,但是由于多数年轻人不在家,很多农活都是由留守在家里的人来承担,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去帮助别家,所以像以前那样整村互帮互助的热闹的农忙情景很少见了。现在村里距离较远又荒凉的山地慢慢被闲置,有些产量低且难耕作的坡地也退耕还林了。  
    又是一年农忙时,我亦有回家帮忙劳作的冲动,奈何为生活琐事所牵绊,每当想到父母在土地里挥汗如雨,顶着烈日曝晒耕作的场景,心中有诸多不忍。转念一想,父母收获了成果心中还是欣喜的吧!然而,我又收获了什么?是岁月、知识、财富、还是失望呢?且行且珍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比现在的你更好!

编辑:纳苏阿勇
  • No records
联系邮箱
立即提交
联系我们
3916457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