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乃苏颇研究中心网站

管理登录
文章详情
Article details
当前位置:
  • 留言标题
  • 留言内容
提交
梦忆“石膏箐”
来源: | 作者: 李浩忠 | 发布时间: 2019-12-23 | 2905 次浏览 | 分享到:

梦忆“石膏箐”

作者:李浩忠

阿叽哩村全景

关于石膏箐的记忆已停留在了孩童时候的印象里,一次在襁褓中,一次便是小学三四年级时候的样子,后来多次经过那个岔路口却始终没有再去探访过,由是乎脑海里还留存着些许浅浅的淡淡的回忆,就像在朦胧的梦里。

“石膏箐”是个红彝村寨,属武定县白路镇岔河村委会管辖,村子并不大,大概也就是十来户左右,村里人都姓李,因地狭人稀被视作“阿叽哩”(当地红彝村寨)的一部分。从岔河村委会出来顺着小河谷上行一公里多点,过一座石桥有个上坡急转弯,往山梁子的右边前行便是去往了“石膏箐”。“石膏箐”这个古老的村寨是我外婆从小生活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带去参加了亲朋的喜宴。第一次去的时候可能刚刚学会小跑,弯弯山路,群山绵延,山高路险,母亲便用裹背将我缚在了她的肩上。几经奔爬总算到了“阿叽哩”,天已擦黑,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山形,打起手电筒又沿着曲折的村路翻过了一道山岭便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山箐中回响,对面的那撮村落里灯火通明,人影攒动,于是我问母亲是不是要到了,母亲说是的。顺着小路又向往走了百米左右,一条丈把宽的山溪阻断了小路,母亲认真观察了路况,慢慢挪下溪里,匐下身迈出了沉稳的步子,踏着露出水面的青石板小心翼翼的蹚着溪水走了百十步,接着又抓住陡壁的岩石竭力攀了上去,从这一刻起那条溪沟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时我就在想这个村子难道没有更好走的路了吗?

第二次是从“大龙潭”外婆他们村去的,从“大龙潭”出发翻过一道小山梁沿着山林中的小路前行一段时间再越过一道大梁子,顺着村民们放羊的山路缓缓下去五六百米左右便到了。同样的场景,相同的喜宴上还是像往常一样热闹,喜宴过后古朴热情的村民跳起了左脚舞,小孩子顽皮的抓着松髦在舞圈中打闹,那时候没有音响设备,只有月琴、二胡、笛子的伴奏,不过大家的舞步却是那样的亢奋和欢跃。邻村的堂哥吹着响脆的竹笛,和其他的一些大哥哥们跳得很是欢娱,场外的观众很多,还有嘻嘻哈哈的半大孩子,那时就听大人们说会乐器又跳得好还能唱的阿哥很容易得到彝家姑娘们的倾慕。第二天,当我再次经过那溪沟时发现溪沟上已经被村民用木头搭起了一座土桥,不过木头缝里的泥土有些被雨水冲刷掉了,从那缝里可以看到哗哗的溪水。

村子坐落在一条不大的沟箐中的缓坡上,对面被山梁阻挡,背后是“涛母本”山腰的斜峰面,村子周边植被茂盛,但树木并不高大,家家户户靠得很近,用木桶养着很多蜂蜜,蜜蜂进进出出很是热闹,沟箐下部水流交汇处有些小块的水田。那时的我性格孤僻,不喜欢和陌生小朋友玩,邻村的堂哥无睱领我,跟着村里的姑娘小伙去给主人家帮忙了。村旁的树林中百鸟啾鸣,毛色艳丽,在枝头跳跃着,我好奇的跟着那些鸟儿追到了村子背后的半山腰,突然闯入了一片坟地,面前就是一座新坟,我害怕极了,掉头拼命的跑了回去。

对于“石膏箐”的深深记忆不只是因为这两次的经历,更重要的是石膏从小在我生活中留下的深深烙印。“石膏箐”村子因出产石膏而名,多年前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这里挖石膏回去做豆腐、毛玉豆腐、煮地莲花,现在家里的房楼上还有些“石膏箐”挖回来的石膏。那里挖回来的石膏是块状的,纯白质轻,清除表面的泥巴,放在火塘里煅烧成小块后研细,浇上开水浸泡滤去残渣制成碱水,效果真的不错。还听舅舅说起过,用石膏做的“煤石灯”在大风的夜里不易熄灭,就算熄灭了也会重新自燃,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在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想吃上一次豆腐,毛玉豆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们常说人生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具体来说那时候很少人家里有多余的黄豆,而且做豆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用石磨将黄豆碾碎,黄豆经过浸泡后非常粘稠,紧紧沾着磨盘,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速度又很慢。磨好的黄豆放在大锅里烧火煮开,浮在表面的那层就是豆腐皮了,嘴馋的孩子总是迫不及待的想吃,我也不例外,等到煮得差不多的时候就点碱水让豆浆沉降下来,又把沉积而成的豆腐放在纱布中挤压出多余的水分。

小时候想吃上豆腐还得是人家办喜事的时候,有时候母亲也会做豆腐,但是大部分拿去送亲戚好友了,自家自然是吃不上多少。那时候有种习俗,亲戚朋友家办事,关系亲密的往往会做一筐豆腐送给主人家,因为做豆腐特别不易,送豆腐更能显示出自己的心意。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正是这样我小时候可没少她做的豆腐、毛玉豆腐等,现在仍是十分怀念,当时制备碱水的石膏就是来自“石膏箐”。用“石膏箐”的石膏做出来的豆腐色泽纯正,气味醇香,结实而柔嫩,水分极少。后来慢慢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管是办事还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需要的蔬菜,日用品都可以去街上买到,而且磨豆腐也不需要人力了,人们做豆腐也很少用石膏水,而是用了卤水。

石膏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天天降暴雨,大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山箐里洪水暴涨,天空中出现一位白发苍苍的仙翁骑着白马,驾着云朵赶着一大块白色的巨石从元谋坝子那飞奔而来,到“石膏箐”却突然不见了。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直击崖壁,雨过天晴,太阳终于懒洋洋的从密云里探出了脑袋,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在了溪边的崖壁上,崖壁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过路的村民看到这一幕非常好奇,就走到了崖边看了看。一看才发现是由于滑坡崖壁上露出了白色的岩石,后来很多人也发现了,有人看出了这是附近没有的高纯石膏石。渐渐的这件事情就传开了,附近的村民纷纷来到这里挖石膏,从此以后村民做豆腐再也不用到集市上去买或者是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石膏了。“石膏箐”的石膏陆陆续续的被村民们挖了很多年,到后来在崖壁凿出了一个小小的洞。多年前出麦村的村民还有外地的老板曾打算大规模开采石膏,但因地形复杂,成本较高,市场经济开始发展起来,销路不大也就没有开采了。

“石膏箐”因石膏的发现而命名,因石膏的挖掘而形成。去年我去“阿叽哩”吃杀猪宴的时候听村里人说“石膏箐”的溪沟上几年前就起了一座石桥,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村里了。

数十年前出麦一带红彝人口较集中,后来因出麦水库的修建而搬迁到了元谋的“学砖甸”、“五场坝”一带,随后老城乡也在出麦水库的滋养下变得美丽富饶。目前岔河村委会的周边彝汉杂居,“阿叽哩”的红彝居民较多,但也是如此,村里的汉族在红彝文化的熏陶下也会说彝语。听大人们闲聊时说“阿叽哩”村的村民喂猪时要用绳子把猪嘈拴好,不然会被猪拱掉滚落到深深的山箐中,这自然有些夸张,但此地沟箐纵横,山脊起伏交错,村子分布也是零散错落,彝山中的村寨流传着许许多多神奇动人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前去探寻。

“石膏箐”的记忆留藏在了童年的梦里,而那石膏承载了太多童年的回忆,回想起童年便想起了石膏,想起石膏也就想起“石膏箐”。小时候看见母亲做豆腐自然是兴奋激动的,那时觉得豆腐有淡淡的苦涩,可是却是格外的幸福,不过还是喜欢甜的。而如今市场上的豆腐,毛玉豆腐种类纷繁,却再也没有吃出儿时的味道,看到比母亲做得更好看的豆腐。

  • No records
联系邮箱
立即提交
联系我们
3916457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