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乃苏颇研究中心网站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文章详情
Article details
  • 留言标题
  • 留言内容
提交
我的民族,我的支系——彝族纳苏(红彝)支系
来源: | 作者:李天俊 | 发布时间: 2019-12-23 | 6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的民族,我的支系——彝族纳苏(红彝)支系 

2019-05-08 00:03

一、关于我的民族——彝族

在没解放以前,是没有“彝族”这个民族概念的。以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夷”、“蛮”等,它不仅包含彝语支民族,还包含其他的一些民族。

而彝族这个概念,解放后才提出的。以前叫“夷族”,一人一张弓。后来毛主席觉得这个“夷”字不好,有贬低歧视的含义,所以改为“彝族”,意味着有衣服穿,有饭吃,象征着兴旺发达。

现在的彝族概念,是大部分彝语支系的统称(为什么说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后面会有提到)。因为彝族支系很多,所以造成了现在彝语被划分为六大方言,几十种次方言,近百种土语,各大方言之间很难对话。

解放以前,我们现在的彝族,大家对外都是各支系称呼各自的,比如我是“纳苏颇”,我是“葛苏颇”,我是“罗婺颇”,我是“阿鹿颇”,我是“罗罗颇”等,并没有“彝族”这种大的概念,不像现在大家见面,就一句“我是彝族”。

彝族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人口有近九百万。以大凉山、哀牢山、乌蒙山、无量山为活动山区,居住区域北至大渡河以南,东至鸭池河以西,西至澜沧江以东,南跨中越南、中老挝边境,以金沙江两岸、红河流域为中心活动地带。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为较大彝族聚居区域。

除上述地区外,还有一部分的彝族分布在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据资料介绍缅甸有彝族约10万人,分布在掸帮东部边区,泰国有彝族近万人,分布在龙谷河和莫河之间地带,老挝有彝族一万多人,分布在乌湮亚和孟格湮边界山区。越南有彝族2000多人,分布在孟康、宝乐等边沿县。

可能在国外他们不叫彝族,但属于彝语支是没错的,听说国外有些地方的彝族还有古彝文书写的《指路经》等的经书。

前面有提过,现在的彝族是大部分彝语支的统称,为什么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因为现在的彝族,绝大部分是六祖分支之后的,比如我们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六祖中的“慕阿克”。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来源于六祖之前。因为六祖是第三次大分支,在六祖之前还有两次大的分支,前两次分支的支系,少部分今天还是归为彝族,但大多数已经归为傈僳族,哈尼族等等的彝语支民族。

以前的最早的我们可以称为古彝族,可以说彝族来源古彝族,而古彝族包含了所有彝语支民族,除了彝族,还有傈僳族,哈尼族,基诺族等等。

再说彝文,彝族六大方言中,好像除了西部方言的彝文失传之外,其他各大方言都还有。

彝文目前来说可粗分为古彝文和819彝文(新彝文)两大类。

古彝文是什么,就是从祖先就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字,我看过四川、贵州、石林,红河的古彝文,除了石林和南部方言的,只看得懂几个,其他地区的有一半多和我们楚雄的还是相同的。

现在古彝文用的少了,很多只能在经书里面看到,现在见得更多的是规范彝文。因为古彝文有好多字,不同地区不同人,各有各的写法,所以通过搜集整理规范出来的,就是规范彝文了。规范彝文就是从古彝文里面选取出来的。而819彝文,现在说的新彝文,目前四川在用,是在古彝文基础上,反转九十度来简化改编的。

古彝文是表意文字,什么是表意文字,就像和汉字一样,“yi”这个读音,有“一、医、伊”等字,读音相同意思不同。而819彝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就像汉语拼音一样的,就是“一、伊、医”这几个字,都用“yi”这个字符表示,把它简化了。

二、关于我们的支系——纳苏(红彝)

我们支系,自称纳苏颇,汉族称我们为红彝,为什么称红彝,我个人猜想可能因为服饰比较艳丽,以红色为主。而在学术划分上,我们被归为“乃苏”支系,为什么这么分,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的,这个后面说,先说我们支系的由来和历史。

我们支系,都来源于第三次彝族大分支,是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后代。

第一代来源,从目前可考的,有记载的,最早的来说,多数来自六祖中的慕阿克(布部,又名慕克克,是阿普笃慕的第五子),慕阿克第四代孙昭罗莫时在德刀祭祖分支后,他儿子罗尾格一支发展为罗部彝族,就是现在的红彝支。也有少部分来自六祖中的慕阿彩(默部,又名慕彩彩。我们称为“蛇”家族,我们支系里只有这个家族和其下面的三个大家支属于默布,是阿普笃慕的第六子)。还有一些来自慕雅考(乍部,是阿普笃慕第二子。汉姓有杨、阳、欧阳)。

第二代来源,之后慢慢分化的,是到了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独锦蛮”后裔(《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詔上》:“独锦蛮亦乌蛮种,在秦藏川南。”)。在盛唐时期,为南诏国皇室主体民族,是南宋大理国时期西南乌蛮三十七部中罗部后人。

(上图为纳苏(红彝)支系古今服饰)

据康熙《罗次县志》载,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王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建立了南诏国,南诏王对境内的独锦蛮采取了婚姻联盟政策。南诏王皮逻阁的孙子凤伽异选秦藏县(五台山群岭)碧城的独锦蛮女为妃;凤伽异将其妹妹嫁与独锦蛮头领为妻;凤伽异的儿子异牟寻选独锦蛮女为妃;异牟寻的孙子劝丰祐选了独锦蛮女为妃,先后延绵了150多年的姻亲关系,几乎每一代南诏王妃却都出自于罗茨,且个个美若天仙,为我们留下了“美女之城”的故事。

当然我们支系的由来,不是全部都来源于“独锦蛮”或是“罗部”,但绝大部分都是,是里面的主体民族。因为在古代可能一个部落就有不同的支系,而且经常有迁徙,也有互相融合。

所以我们支系的稳定形成应该在居住罗茨时期,和蒙古大军战败,然后搬来现在地区之后,差不多七百多年,而在这七百多年中,有部分家族搬来,也有部分家族搬走。但人口流动不大。

我和朋友经常去我们彝区各地调查家谱和历史,最早基本都是大理来的,后来迁徙经过昆明地区,罗茨地区,最后到了现在三县交界(禄丰、武定、元谋)。

关于我们的来历,都是有根有据的,我们每个家族都有两个东西:一个叫“mi fai”,一个叫“niai hao”。

先说mi fai,翻译过来可以成为“家族迁徙史”,以前大家族大了以后就会分家,彝话叫“耐姆”,分支以后的家族,前面几句“mi fai”和大家族相同,后面的就有“呗髦”(祭师)写上几句:祖先是谁,从哪里分的,叫什么家支,迁徙经过哪些地方等等。然后流传下来,以后如果再分就再加几句到后面。

至于“niai hao”,就是家谱了,父子连名的家谱,比如我们的家谱,是从慕阿克开始的,就是“慕克克外熬,克普猫外熬,普猫照外熬,照外鲁外熬……”。从慕阿彩开始的,就是“慕彩彩外熬,彩外洪外熬,洪外得外熬,得阿利外熬……”。外熬,有翻译成“之后”的意思,这个就是父子连名的家谱。

再说纳苏,这个“纳”在彝语中和“黑”和“看”这两个字同音,但不是同一个字,因为彝文是表意文字,像汉字一样。

所以说到“纳苏”,有人就说是“黑彝”的意思,是贵族的意思,统治着其他支系。其实这种说法在云南是不成立的,云南有“黑彝”“白彝”“红彝”“干彝”的划分,这是汉族说的,但我们内部都是自称支系名称。而且这里的黑白不是贵族与奴隶,而是支系的划分。在云南,每个地区支系都有自己的土司,每个支系都有贫有富也有奴隶,所以并不存在哪个支系是统治者哪个支系是奴隶,只能说有的支系可能强一点,有的支系可能弱一点。还有一些人认为,乃苏是红彝的意思,对应红色。但“红色”,我们的彝话是“尼”,并不是“乃”,所以这种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并不正确。

其实“纳苏”还有另一种解释,原意是“来自大地中央的人”,就像“罗罗”,是“龙虎”的意思。所以关于纳苏,我更倾向于后面这种解释:来自大地中央的人。

我目前接触了解的,自称纳苏的支系很多,服饰语言也不尽相同。至于乃苏,是有一些支系自称“乃苏”,比如红河的大黑彝支系就是,但不是我们支系。 我知道“楚雄彝族自治州”用彝语说是“呼鲁(鹿城)乃苏要嘎咪”,在楚雄境内,也没有“乃苏”这个支系,所以我想“乃苏”,在楚雄州内,是所有彝族的统称。

现在因为我们划分为“乃苏”支系,所以有些人就会跟着自称“乃苏”,但我们去三县调查,老人都说,从来我们就是自称纳苏,没听过乃苏的说法。

我们作为彝族支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同样也留下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如礼俗、历法、音乐、舞蹈等。然而很多东西只因缺乏文字记载而难以追溯了,但这不是我们失去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理由。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的称谓,那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去应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发展史,尊重既定事实,坚定自己的称谓,作为一名自信彝人。所以我们永远得记住,我们也是彝族中骄傲的一支,我们的自称是“纳苏”。

三、关于我们民族的未来

以前一直觉得,多读点书好,走出大山,民族才有希望。后来才知道,好多人走出大山生活条件好了,慢慢就被城市化了,外娶外嫁,把我们的一切都丢得干干净净。而真正来传承的,反而是书读得不多,在家里的人——他们。他们扎根在故土,一代代坚守和传承着。

现在我们和其他民族通婚的多了,通婚通掉的不只是血统,而是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等等。等语言丢了,文字丢了,习俗丢了,我们的标识也就丢了。真到那时,我们都是民族的不肖子孙了。现在国家都要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好多人却忘记了我们的根与魂,恨不得要丢掉,想想,挺无奈,也挺可悲的。

至于我们的未来会被同化吗?历史的规律总是如此,我想两百年不会,五百年也不会。但一千年,两千年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各民族也会跟着强大,大家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也许在五十年内,我们支系会有一次大的发展。之后也会遵循历史规律,由兴到衰,两百年后,我们支系可能就不存在了。一千年后,可能彝族也和其他各民族融合而消失了。

只是现在,我们这个民族还存在的时候,我们还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做我们能做的,唤醒同胞,为以后留下一些东西。把彝语学会,把礼俗搞懂,有民族认同感。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整理一下我们的来历。记住,我们是彝族,天下彝族是一家,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笃阿慕(阿普笃慕)后代。我们自称是:纳苏。

漂泊在外的游子,迷途在灯红酒绿的年轻人,沉沦远方的族人。今夜,火塘已经烧好,酒也已经烤好,鸡也杀好了,我们举着火把迎接你们回来。未来,我们也永远在等你们回家。

图文:李天俊

  • No records
联系邮箱
立即提交
联系我们
3916457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