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乃苏颇研究中心网站

管理登录
当前位置:
文章详情
Article details
  • 留言标题
  • 留言内容
提交
论彝族天神
来源: | 作者:李世康 | 发布时间: 2017-09-19 | 5123 次浏览 | 分享到:

论彝族天神

李世康  红彝人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彝族;天神崇拜;人格神;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K892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08)08·0058—06

 

On the God of Yi Nationality

 

LI Shi—kang

(Institute of Chuxiong Yi Nationality Culture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God worship is the popular worship form of ancient nationalities and modern junior nationalitiesGod worship of Yi people came through the evolvement of nature worshipancestor worship to worship of god with human patternMoreoverit had brought to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universe induction with human and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Key wordsYi nationalitygod worshipgod with human patternuniverse induction with human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天神崇拜是人类宗教发展史上一个世界普遍性的信仰现象,经历了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大多数民族都曾经信奉过天神,至今仍有一些民族信仰天神。夏、商、周时期,汉族前身华夏族笃信天神,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西南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语支民族都敬奉天神,每年都要举行群体性的隆重的祭天活动。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不尽相同。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聚居于大小凉山、乌蒙山和哀牢山,属于高原山地民族。彝族是古羌戎遗裔,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缓慢,经过了较长的氏族部落制奴隶制社会,直到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前,门f滇凉山彝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氏族林立,没有统一的政权组织。在唐代,彝族先民曾建立地方政权——南诏国,执政近三百年,统一了彝族各氏族部落,晚唐,南诏国灭亡,彝族各部落分崩离散,各霸一隅。彝族信仰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在原始多神信仰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天神、密西(土主)、石神、水神、植物神、动物神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民族学和彝汉文献资料,对彝族天神崇拜作一些探讨,揭示彝族天神崇拜所包含的内容、主要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并进一步研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的来源。

一、彝族对天体、天象和气象的崇拜产生了天神

许多研究者认为,自然崇拜的对象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早期,无法定居生活,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总是伴着他们。这些天体,加上天象和气象的变化构成一个系统,成为经常影响古人生活的自然条件。”日、月、星、云、雷、风、雨、虹等共同构成了天空的自然实体,天空是这些物质活动的空间,如果去掉这些物质,天空就没有自然属性了。所以,原始天神崇拜不是对天空的崇拜,而是对存在于天空中的事物的崇拜。天空中这些事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大有小,但都不可或缺,太阳给予人们温暖、光明,促进万物生长,保障食物丰产,但酷热也危害人的健康;月亮冲破黑暗,带来光明;星星指明方向;雷鸣电闪预示着风雨的来临,雷电又会给人、动物和植物造成灾难,反映其凶恶的一面,人们对此产生恐惧心态。同样,风和雨也有好坏两面性,和风细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狂风暴雨是灾难,彝族洪水泛滥神话讲,远古时候的人心坏,天神极为不满,便令司雨神下暴雨,洪水淹没大地,人类被毁灭,只留下心地善良的兄妹俩人做人种。有史以来,洪灾和旱灾都是不断的,狂风的破坏性也很强,就以2008年5月2日发生在缅甸的“强热带风暴”为例,仅两天内,造成了数万人死伤,数万问房屋建筑被毁的巨大灾难。由天体、天象和气象表现出来的这些祸福现象,被认为是由超自然力——天神主宰安排的,于是产生了天神崇拜。

天神统领日月星、雷电和风雨,各地彝族祭天,祭祀对象和祈求的目的是有差异的,例如,姚安县左门彝族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天、祭龙神即雨神。南华彝族于农历九月第一个属虎日祭天、祭北斗神和“肋”(农神)。牟定蟠猫和武定猫街两地彝族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雷神,他们认为,雷神管风、雨和冰雹,六月下旬正是荞麦成熟的时候,也是暴风雨和冰雹频发的时期,对养麦危害很大,故祭雷神,祈求保佑,不要制造暴风雨和冰雹,保养麦丰收。武定猫街彝族遇农历五月上中旬干旱无雨,就要在五月十三日举行祭天仪式,求龙神降雨,这时,龙(雨)神又是天神。大理南涧彝族腊罗支系在六月二十四日之前,选龙日祭天神,祭祀对象是风神,选一棵青鹋树为神树,作风神的化身,请毕摩念祝祈词,以三牲为祭礼,祭祀时向苍天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村人丁均参加,场面盛大隆重,为南涧彝族之特有习俗。楚雄市大过口乡彝族祭天祀日月神,该乡各村彝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20世纪90年代还盛行,有固定的祭天场所,彝语称为乃卡的俄歹,其义为祭山岗或祭天山,为一南北向小山,山形呈三台,又称为三台山,祭场设在山顶一棵松树前,这棵松树被称为树王菩萨。祭坛用撒乐么树搭成一尺五寸高的方形台子,砍一根独木梯塔于坛上供受祭诸神上下使用。坛上铺上一层青松毛,上面东西向排列直立五个未经打磨的牛角石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土主,五方土主前各插一个松毛头。坛上供祭米一升,米上插香火,还供有酒、茶、净水各一碗,祭羊由全村各家轮流负责,各家每年轮流饲养祭羊一只。如果有人生病或家中不顺,病家可自带鸡、米、酒等供品一并使用,毕摩吟诵祭辞时,附带为病家说一两句话。六月二十四日一早,全村老少登上祭天山顶,日中开始祭天,整个仪式由毕摩主持,全村老幼以辈分为序分数排跪于祭坛前。祭天结束,各人从祭天坛上拔一炷香带回去,可保一年平安,祭天的目的,是祈求天神保佑,丰衣足食,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征战获胜。祭辞是这样说的:

天地日月哦!

请多多保佑。

保佑我们——

养马彪莫咬;

养牛虎莫伤;

养猪豹莫抬;

养鸡鹰莫叼;

种谷雀莫吃;

包谷虫莫蛀;

粮食鼠莫抬。

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保佑我们好吃好在,

魔邪祸祟请解除,

吉祥昌盛请赐给。

 

天地日月哦!

一请保佑庄稼。

庄稼发芽时。

白芽像猪牙,

黄芽像象牙;

小秧像彩虹样好看;

苗棵像树旺。

苗棵像松绿。

苗棵像“叶多米”样壮实,

苗棵出穗像香火整齐;

谷穗像镰刀样又长又弯,

籽粒像松籽样饱满,

颜色像蛋黄样黄;

收得的粮食不是山堆也像山堆,

大仓满得漫,

小仓装得尖。

春粮有剩余,

冬粮可借出,

新粮新鲜味,

旧粮哈腊香。[2](P199)

已故祖传毕摩张兴先生说,在彝族各类祭祀礼仪中,祭天是最复杂、最隆重而且是最考究毕摩水平的一种祭仪。据陈列先生介绍,毕摩经书中有专门的祭天经卷,不仅记载着祭天习俗活动的具体内容,还有关于祭天规程的图画说明,祭天坛如何设立、祭品如何准备、牺牲如何处理、要念诵哪些祭天经书,以及祭祀的方法等等,图中解释得详细清楚,其规定数不下几十,甚至上百,必须要插松、柏、青桐栗、竹子,而且这些祭木所象征的神祗均有姓名、身份。这些数目众多的神祗有自然神、人神、鬼神、民族英雄神、祖先神、动植物神,而且绝大多数神祗都各自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构成了十分优秀的神话故事。图中还画有很多参祭人物,站在规定的位置上,除了主祭毕摩外,还须五个毕摩向天、地、中央诸神祈献祭牺牲、酒、饭、百鲜果品及念经咒,整个画面将祭祀活动全面、形象地反映出来了,将隆重盛大的场面展示出来。[1](P85)

明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四十五卷载:“罗罗,巫号‘白马’,民间祭天,为台三阶,‘白马’为之祷。”“白马”即祭司毕摩。祭天坛为什么要筑“台三阶”呢?这引起人们的思考。一些学者将“三阶”与彝族三圆台堆垒金字塔形的向天坟联系在一起,认为“三阶”与三台向天坟的功能同一,是观象台。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牵强附会之嫌,“三阶”应理解为通天的台阶,或直接喻指天神,“三”、“九”都是阳数,指天。或者,三阶代表天、地、人。从各地彝族的祭天场来看,未必都有三台,均设在山顶上,祭天山有大有小,不求最高。在山顶选一棵古老的栗树或松树,根部置一块长30公分左右的扁石,刻一个“天”字,或刻日、月图案,就成天坛。过春节时,云南彝族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载一棵青松,杀年猪,猪头悬松上,以示敬天。

祭天用牲为牛、绵羊、猪、鸡,牛牲必须用重锤或粗木棒击毙,其他的牺牲则宰杀献血,领生,回熟。

二、人格化天神

任何一种自然神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制度变迁和信仰心理的新需要,自然神向人神转变,这是原始崇拜神发展的普遍规律,彝族天神也不例外。彝族天神一方面还保留着对自然属性的崇拜,另一方面已经向人格神崇拜的转化。这种人格神似乎处在祖先神灵和神仙之间,或是二者的综合神。彝族认为人有三魂,老人去世后,需请祭司毕摩为三魂教路,一魂指引到坟地,负责守坟;一魂指引到祖先发祥地,与先祖团圆;一魂附灵牌,供奉在家中,接受子孙祭奠,负责保佑家人。祖灵牌供满三代后,家人要请毕摩做祭祖大典(武定彝语叫“耐木”),祖灵送归山中宗族祖灵岩洞存放(祖先名字记录在帛上,保存在野樱桃木制成的祖灵筒内,灵牌焚毁),祖灵指引到天空,变日、月、星辰,或成神仙。据彝族学者师有福先生介绍,滇南彝族认为,男人死后魂变月亮,女人死后魂变太阳。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月亮属阳性,代表男人;太阳属阴性,代表女人,这与汉族观念正好相反。所以,彝族的人格化天神实则为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且属远祖崇拜。彝族对远祖的认识是一种模糊的概念,认为远祖是天庭神仙集团的成员,与近人后裔没有太多的利害关系。

从彝文文献资料来看,人格化天神多数是氏族部落首领、大毕摩的化身,都有名字,普通人死后,虽然亡魂升天成了神仙,但都没有留下名字,处于小兵小卒的地位。天神众多,它们的地位有高低的分别,在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造天造地)、创造万事万物的天神地位最高,诸如策更兹(耿纪)、阿黑西尼摩、恩梯古兹、威里威梭、涅侬倮佐颇等,这些天神之王分别代表不同支系(方言)的天神,各不统属。中部、西部、南部和东部四大方言区的彝族普遍奉策更兹(又称策更、耿纪)为天神之王,滇南元阳县彝族以阿黑西尼摩为天神王,凉山彝族以恩梯古兹为天神王,永仁县彝族以威里威梭为天神王,双柏县彝族以涅侬倮佐颇为天神王。彝族天神谱系还吸纳了部分道教神仙,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东公、太白星君等。

彝族各支系的天神各自为王,没有形成一个代表全民族的至上神,这与彝族历史上各部落长期分离,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集权的政权组织有关。我国远古“三皇五帝”至夏、商时代,敬奉的天神仍属于自然神崇拜,没有形成至上神,到了殷商时代产生了天帝,具有支配其他天上诸神的权威,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说明殷商两朝政权已逐渐脱离原始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制度和习惯,走向中央集权的奴隶制社会晚期。周代以后,天帝的权力更加集中,神威进一步扩大,天帝不仅完全支配天、地诸神,还支配人和社会的命运,国王自称天子,即天帝的儿子,自称奉天帝之命掌管人间,天帝天子的思想一直沿袭到清末。彝族先民曾在唐代建立了南诏王国,产生了国家性质的统一的地方政权。政权虽然统一了,但没有产生至尊的天神,仅仅出现了土主神,传说还是老君封赠的,只代表人间的最高神,还得听从老君(天神之一)的指挥。由此可见,南诏国对彝族各部落只是在军事、政治上的统一,宗教上没有统一。南诏国灭亡后,彝族各部落分崩析离,回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所以,出现了各支系的天神王。

天空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空间,每个方位分别由不同的天神掌控。弥勒县彝文古籍《苏嫫》记载了妮、罗两大氏族的分支以及哲学、神话、医药等内容,反映彝族信奉天神、崇拜祖灵的思想,书中详细介绍了众多天神及其掌管区域。方位神为:

中央五大神:太一神策耿纪(居中),智神萨西(主南),云中君妮柏妥(主东),司命君徐朔(主北),主神沙方(主西)。

东方神有:东方主神祖赛颇(男)和祖赛嫫(女),雾神德玉颇成客(天之父),瘴仙达玉嫫比妮(地之母),万物始祖冬德红利诺。

南方神有:南方主神番赛颇和番赛嫫,季节鸟神租节亥妮诺,风神默查,气神赛添,雷神西伦,白云神突托,以及女神施朵目玉嫫。

西方神有:西方主神添赛颇和添赛嫫,地女神添比德阿梅,黄云神节托,黑夜神齐直,还有众女神朔直审玉嫫,托纳查玉嫫、申兰突木嫫、塌德莱玉嫫。

北方神有:北方主神格赛颇和格赛嫫,银河神于波,北斗星神勒尼木,黑云神勒尔德尼颇,露水神撇兀突阿梅,无常鬼神咪尼嫫,死神首领徐力以及众死神妮西叟、能诺维、添哈蛮、维麻乍、妮租租、乍蛮妮。[3]

这些方位神有等级差别,任何神都依赖于中央五大神而存在,五大神又以太一神策耿纪为尊,诸天神听命于太一神策耿纪。

彝族只祭祀自然属性的天神,对人格化天神只是信仰和崇敬,不行祭仪。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寻找答案,李子贤教授认为, “凉山彝族现今不敬天神的原因,仍与彝族祖先崇拜在民间信仰中居于主导地位有关。”“天神恩梯古兹由于不具男性共同始祖的性质,遂逐渐被排除于民间信仰之外。”[4](P15)笔者认为,彝族实行近祖崇拜,对远古的祖先不崇拜,不行祭仪,只是以父子联名的形式把远祖承接下来而已。因为做过超度大典的祖先意味着升天成神仙了。不在凡间,与后裔疏远了,不食人间烟火,超脱于人世间的现实生活,不企盼人们对他们的敬献。例如,阿普笃木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公认的共祖,但没有祭奠他的仪式活动。而近祖则正好相反,他们与后裔的联系十分密切,子孙对他们奉侍和敬献得好,就得保佑,否则就干扰家人,制造灾祸。由祖先崇拜而来的人格化天神,变成了神话中的主人公,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料。

三、天神崇拜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祭司(巫师)和圣贤们热衷于探究的哲学课题,道家、儒家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道家倾向于天(自然)与人平等,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主张,而儒家倾向于天命论,即天神至上,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天神的意志,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西汉博学之仕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提出了“天人合一”论和“天人感应”论,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他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彝族认为,自然的天和人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天影响人,人也能影响天。日、月、星辰是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过是人的化身,因为人死后亡魂就变成日、月、星辰,并与地上的人们保持联系。人们的勤劳、善良、孝道、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环境会得到天神的赞赏、庇护,从而人们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回报。因此,要求人们做到尊敬自然的天,顺从自然规律,对自然灾害(风害、雷灾、雨灾、雹灾)有所预防。既然认同天人一体,必然就会相互感应,认为天体、天象的运动与人们的祸福相关,如日食月食兆社会动荡或农作物歉收,出现流星兆死人,北斗星、启明星的暗淡兆凶等,晴天人腰酸腿痛预示天气将有变化。根据“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理论,彝族产生了比较发达的星占历算术。毕摩夜晚仰观二十八星宿和“鸡窝星”推测未来吉凶,如结婚,建房奠基都请毕摩观察天象定吉日。历算术以二十八星宿为依据,推算病因、运气、吉日等。

 

参考文献:

[1]陈烈.云南彝语支民族的祭天习俗[J].彝族文化,1988.

[2]郭富开,余立梁.祭天祭辞[J].彝族文化,1990.

[3]师有福.论彝族宗教中的崇祖信神观念[J].彝族文化,1989.

[4]李子贤.大凉山美姑县彝族神话与宗教民俗[J].楚雄师专学报,1998,(2).

  • No records
联系邮箱
立即提交
联系我们
391645731@qq.com